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,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,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,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。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,这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重要原因之一.孔子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,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,《论语》载有许多这方面的材料,如“柴也愚,参与鲁,师也辟,由也喭”、(先进。十三)“赐也达”、“求也退”、“由也兼人”(先进。二十二)等等。由于他对学生有深刻了解,就可能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以切合实际的教育,如不同的学生问“仁”、问“孝”、问“政”、他都根据不同的身份、性格、程度和对人的态度等给以不同的回答。子路和冉求问“闻斯行诸?”孔子根据子路鲁莽好胜的性格,抑而退之,要他处人处事小心谨慎,多听听父母等人的意见;冉求畏缩不前,遇事迟疑不决,孔子鼓励他处人处事要大胆,可以有闻即行。孔子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有专长的实际,实行分科教学。孔子实行因材施教,培养出了一批有才干的人才。
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。从《论语》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活动中,他了解学生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,即观察法和谈话法。孔子注意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,“听其言而观其行”,只凭公开场合的行为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,还要“退而省其私”;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有片面性,还要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,要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”(《论语·为政》)。
对我们每一个家庭而言,在教育孩子问题也要"因材施教"许多孩子的父母,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当孩子哇哇坠地之时,就瞄准被认为是最好的专业,安排孩子学习,而不根据孩子的身心素质.兴趣爱好.性格特征.智力的发展等各方面的条件,安排孩子的发展方向,最后,事与愿违,甚至走向反面.所以要等到孩子到一定年龄时,全面的分析.科学的判断,论证,特别是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,因为"兴趣是最好的老师",只有这样,你的培养孩子的愿望,才有可能如愿以赏.
评论